第十七章 文溪笔谈(1 / 3)

魏扬给王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举办所谓的洛丹笔谈了。

早在比武之前,也就是在看完王怀当街书写作品后的第二天,魏扬就发下请帖,邀请天下文人前来洛丹城共同讨论文学。

魏国是天下大国,魏国军队战力排行第一,但文化上一直是个空缺,这也是魏扬耿耿于怀的事。

自古文人相轻,在舌战群儒后,各国学子只恨当时站在台上的不是自己,大有一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意思。

后又有王怀造纸,当场书写神作等等,还有什么堪比齐国书圣的说法甚嚣尘上,民间更有小书圣的美称,总之各种言论传的是神乎其神。

其中不乏魏扬跟宁全的宣传引导。

文人本来就想前往魏国洛丹城一试究竟,不曾想魏王此时大发请柬,自是再好不过。

洛丹城中有一处叫文溪阁的高楼,里面能同时容纳上千人,放眼整个混元界,除了魏国有这实力外,其余国家想都不敢想。

一木一石,一花一草那都是钱呀。

楼外还有几排座位是给一些贫寒学子准备的。

每个席位上均备有水果,甜点以及薄酒一份。赞助商自然是魏国宁全宁首富。

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事,太阳依旧自西向东缓缓升起,只不过第一抹阳光投入在文溪阁大门上。

天下文人全部聚集在文溪阁中,彼此相互谦让依次入座。

后台所有的一切早已准备妥当。

王怀痴痴地看着他们,宁全,宁彩儿,秦小婉,齐小林还有坐在轮椅上的胖子。

因为是文人聚会,魏扬不好在现场出现,只能躲在后台。

“说实话,我有点虚。”

众人噗嗤一笑,“这可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,赶紧去吧。一千多人等着你呢。”

王怀手持折扇,这折扇是最新订制的,用的是最好的宣纸,上面是王怀画的小写意“蜻蜓戏水”,另一面写的是“俗耳针砭”四个大字。

王怀上台一看,只见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。

抖了几抖,颔首作揖行文人之礼,说道“在下魏国颍川学子王怀,在此见过各位文人前辈。”

当下一人起身还礼道“在下韩国学子韩文,传闻王兄才高八斗,满腹车轮,不知能作诗否?”

王怀脑中闪过很多名人,比如李白,杜甫,白居易,张九龄等,想他平时簪花小楷把唐诗宋词抄了个变,不会作诗还不会背诗么,于是还礼道“略知一二。”

韩文继续说道“那么开场之前,有请王兄即兴一首如何。”

“那在下献丑了。”

王怀襦裙一甩,折扇一开,信步而行,读道“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”

这几个动作加读诗,王怀只用了短短三十秒。

这句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道出了许多贫寒学子的心声。

本来安静的文人突然之间像炸了锅一样,掌声如潮,好字连连。

“哎,这群傻子,即使胖爷我不读唐诗宋词,上去也能技压群雄。”胖子身子不由向前弓着,自言自语道。

“就你这熊样,还是好好的坐在轮椅上吧。”宁彩儿把胖子拉了过来。

胖子不知道,这背诗也要讲究内容搭配,符合情景的,都如他“离离原上草”那可不行。

“再下赵国学子赵百,王兄一步作诗堪称完美,大家都是远道而来,何不多作几首供大家学习。”这说话的赵百看模样应该有六七十岁。

这糟老头子坏得很哩,以为这首诗是事先准备好的。

王怀心中一笑,多做几首又何妨,于是继续读道“百炼千锤一根针,一颠一倒布上行。眼晴长在屁股上,只认衣冠不认人。”

这是骂他的诗,